&&&&据了棉布界的大半江山。
&&&&这样一来,一个小小的原材料问题就此解决了,再加上乐旭县的田地很适合种植棉花,自己就不客气了。
&&&&乐旭,姜氏一族的祖籍之地,黎清必定要将其建设成为云及的大后方。
&&&&五月末,庙堂之上。
&&&&丞相顾长风朝会后给皇帝齐观呈上了一道折子。上面写道:“锦州有奇妇,亲力植棉树,多方走访,成书《棉桑纪要》,后造新纺车,一锭分三锭,此举在利民……”
&&&&齐观读者顾长风的奏折,对这姜氏寡妇很是好奇,他抬头对一旁伺候的内侍道:“二狗子,《棉桑纪要》,书呢?怎么不见?”
&&&&“回禀管家,顾丞相拜托老奴好生收着呢,老奴这就去拿。”这个叫二狗子的内侍,本名为苟银,因为排行第二,所以大家都叫他苟二银,没想到被齐观听了去,直接就叫他二狗子了。
&&&&每次齐观叫他,他都要被伺候在齐观身边的内侍和宫女们笑话一阵,起初他气急,还要私下里打骂他们一番。现在嘛,他练就了翻白眼的神功。
第129章 天齐之幸
&&&&苟银将《棉桑纪要》恭恭敬敬的呈给齐观。
&&&&“这书,一看就是用心写的,字儿也漂亮……”这是齐观拿到书的第一感觉,随后他就不再被表象所迷惑了。
&&&&“善,上善!天祐我天齐,我天齐能出这样的能人,实乃天齐之幸。”齐观才看了十几页《棉桑纪要》就已经忍不住感叹了。
&&&&一旁的史官立刻提笔记录道:“德武七年,五月十九,帝阅《棉桑纪要》,大曰:‘善’。”
&&&&“传汤盛林。”齐观冷静下来,对苟银道。
&&&&“是,奴才这就去。”
&&&&汤盛林是齐观钦点的大司农,掌管整个天齐的农作运势。
&&&&半个时辰之后,汤盛林出现在齐观面前。齐观免去了他的礼节,两人就像兄弟一样,坐在桌前。不同的是,汤盛林是跪着的,齐观是盘腿的。
&&&&“这是锦州上报来的,朕觉得有必要推行下去。”齐观将《棉桑纪要》推到汤盛林面前,汤盛林拿起书一看,顿然心惊rou跳。
&&&&“陛下!此……乃我天齐之福,老臣亦觉着可以推行。”汤盛林不足的点头。
&&&&“还有这水力大纺车,虽然有限制,但我天齐河流众多,并不缺地打造。”
&&&&“大司农,朕命你立刻将此案推行下去,明年秋季,朕要看到云团成片,贫者有衣。”
&&&&齐观心中一阵期许,若是能够推广棉花,那么每年给北蛮送去的岁币,必定不再会多耗财力。
&&&&东西一旦多了,就不会再Jing贵了。
&&&&北蛮满足了,他们天齐就有能力休养生息了。父皇留下来的收复失地遗诏还摆在正殿后头,这个担子甩在他头上,实在是压力山大。
&&&&“这妇人,既然能够写出此书,必定不是等闲之辈,乐旭县的县令是谁?”等大司农汤盛林走后,齐观问道。
&&&&“回禀管家,是苏徐宁,当年主动请缨去锦州的探花郎啊!还是管家您钦点的呢!”苟银弓腰回答道。
&&&&“如此,那便尽快让苏徐宁回来吧,还有那妇人,你派人给朕送赏赐过去,这是天齐的有功之人,怎么能够不赏呢?”
&&&&齐观大笔一挥,迅速帛布上写下一道圣旨。
&&&&一旁的苟银认为此时非同小可,跪下道:“陛下,这《棉桑纪要》不过一本书罢,还未有结果,陛下暂且等等,若是他日真成,再赏赐也不迟呀!”
&&&&齐观沉默片刻,“嗯,也罢,如此便将这道旨意收起来,日后再说。”
&&&&苟银背上已经shi了,他起身拿了盒子,眼睛一瞥,只见圣旨上有织锦娘子的字样。
&&&&还好压下来了,不然天齐又要经历什么小动荡了。仅凭借一本书,根本没有什么用,佐证不了什么。
&&&&“苏徐宁,是个好官。”齐观边说边点头。他花了点时间要来了吏部的考察簿子,仔细翻阅了苏徐宁的考核情况。
&&&&苏徐宁在任上,乐旭县供给给朝廷的税款每年都在增长,而且此人的在百姓中的风评也不错。特别是在上次天灾时,瘟疫横行。苏徐宁不顾个人安危,走访了全县大大小小的村、镇。
&&&&能做到如此亲力亲为,势必是个好官。
&&&&不过这上面的文案怎么表现的并不是那般完整?
&&&&齐观又仔细看了看苏徐宁的的考核簿子,这上面写了石灰抑制瘟疫蔓延,还有那退灾方子,但是并未有提出提供这些的人,而且上面也没有写是苏徐宁的功劳。
&&&&实在是太奇怪了。
&&&&“来人。”
&&&&“陛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