珠没有任何欺瞒,都说了。
几天后,陆放荣就亲自领着媒婆上门提亲。
何晃连那些高官子弟都不愿意,别说这个寒门小户了。那时陆放荣刚中了武状元,进军里当了个正六品的护军校,大哥陆放明还在备考。为了两个儿子走科举,陆老太太卖了家里的大半家产,仅余二十亩地和京郊的一个破院子渡日。
何晃就说自己闺女要招上门女婿,继承自己的家业和衣钵,若陆放荣实在中意何明珠,就入赘何家当上门女婿。
陆放荣当然不可能上门,但又实在倾慕何明珠,就承诺会让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姓何,继承何家的香火和衣钵。
何明珠在屏风后面听到陆放荣的承诺,更被感动了,跑出来对何晃说,她非陆放荣不嫁。若何晃不同意,她就出家当姑子。
何晃无法,只得同意。
而陆老太太虽然不愿意儿子的第一个儿子送给何家,但听说何晃是太医院院判,那可是仅次于太医院院使的六品官。而且何晃医术高明,又跟许多高官相熟,连宫里的娘娘都认识,对两个儿子的仕途肯定有帮助。特别是老大,即使考上进士,没有门路也不好谋缺。于是,也就咬着牙同意了。
因为陆家穷,又因为何家只有这一个闺女,所以在第二年何明珠出嫁时带走了何家一小半家产。包括一个京城的宅子,五百亩地,一个庄子,四千两压箱银子。
为了迎娶何明珠,陆家在京城租了个四合院。两房人加一个老太太,还有何氏带来的八个下人,拥挤不堪。
何氏一嫁进陆家,就包揽了所有的生活开销。她不好意思自己有下人,而让婆婆受苦,又给陆老太太买了个丫头。又说自己在京城有个三进宅院,让婆家人都搬去那里住。陆老太太十分傲气地不住儿媳的嫁妆宅子,说怕人戳她脊梁骨。
何氏怀孕后,因为住不惯这个小院子,也因为感念丈夫和婆婆愿意让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姓何。就拿银子出来买了个三进宅子,连买带装修、做家具,花了近千两银子,还落的是陆放荣的名字。
是陆家人的宅子,老太太和大房一家都高高兴兴搬了进去。何氏又掏钱买了几个下人,给老太太和大房用。
那年陆放明如愿以偿考上了进士,何氏又掏银子为陆放明走关系谋缺,还是何晃求了人才在通政使司给他谋了个八品小官。陆放明高兴,先后纳了两个小妾。
王妈妈咬牙骂道,“那一家人就是山洞里的吸血蝙蝠,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,还纳小妾,吸的都是先二太太的血。”
陆漫也是气愤不已,陆家那一大家子太不要脸了,何氏也太圣母了。
结果何氏只生了个闺女,也就姓了陆,取名陆漫。并说好,下个孩子是儿子就姓何。
还没等何氏再怀一个,在陆漫一岁多的时候,何晃就出了事,何老太太几天后也死了。
第八十三章 偷换
何氏痛不欲生,但为了女儿还是坚强地挺了下来。因为何晃被斩,得罪的又是新晋皇后,皇后娘家又势大,陆家两兄弟的仕途一下黯淡下来。不仅升官无望,他们的上峰还在找机会把他们踢出自己的衙门。
那时,陆老太太就想把何氏休了,但陆放荣坚决不同意。她又看到何氏拿银子为两兄弟找关系,也就忍了。可陆放荣到底还是被整去了辽省乌城,老太太也彻底怒了,在陆放荣走后就作主休了何氏。
何氏也觉得是自己连累了陆家兄弟,若继续留在陆家,陆家兄弟怕是永无出头之日。所以,被休了也毫无怨言。
她娘家人丁不旺,世代单传,到了何晃这一代更惨,只有何氏一个女儿。何家没有兄弟,甚至没有族亲。何氏被休后,不敢呆在上京城,只得去投奔远在蜀中的舅舅家。
何氏自嫁进陆家,承但着家里几乎所有开支,还掏钱为兄弟两个跑官,甚至老太太的娘家有事了她也会支助,花银子如流水。几年间,嫁妆就用去了大半,还只剩下几百两银子,一个宅子和五百亩田地,外加后来添上的仁和堂。她把宅子卖了六百两银子,再加上原来剩下的银子,总共一千多两。
何氏带走了七百两银子,五百亩田地和剩下的五百多两银子送给了陆家,仁和堂留给了陆漫。
并跟陆老太太言明,陆漫出嫁之前,仁和堂挣的钱一半给陆漫存着当嫁妆,一半给陆家用。陆漫出嫁时,那些存下的钱和仁和堂必须给陆漫当嫁妆。她知道陆老太太爱财,觉得给陆家留下了足够富余生活的银钱田地,陆漫又是她的亲孙女,老太太和大老爷就是看在钱财的份上也会善待小陆漫。
在她想来,仁和堂还在她的嫁妆单子上,只要陆漫活着,别人就谋不走。
之所以把这么重要的仁和堂留在陆家也是迫不得已,她怕自己此去千里迢迢,万一有个意外怎么办。陆家好歹是官宦之家,肯定能保住仁和堂。
不过,何氏还是留了一手。就是把仁和堂的房契交给了王妈妈和抱琴,让她们务必保管好,等陆漫长大后再交给她。而且,她们手里有房契的事要绝对保密,不能